人生于世,禀阴阳五行之气,合天地四时之序,故养生之道,贵在七补。七补者,补身亦补心,内养其神,外养其形,不可偏废也。兹论其要,以明摄生之方。
一曰天补。宜时常出户,沐于日光。《黄帝内经》云:“阳气者,若天与日。”天光所至,百晦潜消,气血得温而和,神明得阳而朗。故素日常行天补,可扶正祛邪,身健神清。
二曰地补。宜步履郊野,接乎地气。草木山川,皆蕴灵气;幽谷流泉,自藏清和。人履其土,闻其芳,观其色,则五脏调达,情志舒和。地补之要,在亲和自然,以养太和。
三曰人补。宜近悦己之人,共处闲谈。良友在侧,如沐春风;笑语相和,忧闷自释。《诗》云:“我有嘉宾,德音孔昭。”人之相交,贵在知心,心和则气顺,气和则体安。
四曰静补。宜独处澄心,守神内视。世事纷扰,易耗心神;恬淡虚无,真气从之。每日静坐片刻,息虑忘机,可明心见性,复归于朴。此庄子所谓“坐忘”之道也。
五曰食补。宜谨和五味,食饮有节。五谷为养,五果为助,五畜为益,五菜为充。不贪肥甘,不嗜辛辣,清淡为本,守中致和。此乃遵四时而调食,法阴阳以养身。
六曰动补。宜导引肢体,和缓为要。或徐步园林,或慢运太极,务令气血周流,关节通利。动中有静,柔中寓刚,形劳而不倦,乃合养生之旨。
七曰心补。乃七补之本。宜遣欲澄心,万事看淡。不以物喜,不以己悲;遇事坦然,过而不留。养心之道,在宽和从容;神守其中,则百病难侵。
夫七补之说,统摄形神,贯通内外。天补地补,法乎自然;人补静补,修于性情;食补动补,调其体魄;心补一道,正其根本。若能日日行之,久久不忘,则气血冲和,病安从来?此乃养生之大道,延年之枢机也。愿世人识之、践之,得享安康永年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