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素问·奇病论》精辟指出:“此肥美之所发也…转为消渴。” 此论揭示血糖失控的核心在于中焦脾胃运化失常——脾虚湿困,如枢纽淤塞,水谷精微(血糖)壅滞难行。
脾居中焦,主运化水谷与水湿。脾虚则运化无力,水湿内停成浊,阻碍气机,清阳不升则头昏体倦,浊阴不降则脘腹胀闷、纳差便溏。湿浊久蕴更易郁而化热,耗气伤津,形成恶性循环,血糖自然失控。
如今很多人压力重压脾阳,思虑耗气;饮食不节,肥甘生冷伤脾;久坐气血迟滞,水湿停滞。虽指标或未异常,但舌苔厚腻、齿痕明显、肢体困重、便溏粘滞,皆是脾虚湿困的警报。
门诊中,曾遇一位曾先生,42岁,是销售总监,平日里应酬多、压力大,血糖失控2年余(空腹7.8-10.2,餐后常>15 mmol/L),西药效果不佳。,遂转中医调理。
四诊所见:虚胖(腹尤甚),面萎黄神疲;舌胖大齿痕、苔白厚腻,舌下络脉紫暗;语声低微,口有异味;纳差脘胀嗳气,便溏粘滞;身困头昏如裹,口粘少饮;情绪焦虑;脉濡滑无力。核心病机:脾气亏虚为本,水湿内停郁热为标,中焦失司,精微壅滞。治则:健脾益气固本,化湿泄浊畅中,佐以清热。
化湿畅中期(7天):基础方(党参、白术、茯苓、苍术、陈皮、薏苡仁、泽泻、葛根、少量黄连)加佩兰、砂仁芳香醒脾。严戒生冷肥甘,餐后缓行。7剂后,脘胀减、大便成形、身困减半、口粘消,空腹血糖初降(7.0-8.5 mmol/L)。
健脾固本期(14天):基础方加量生黄芪、炒山药,增强补脾固肾。结果:精力增、头昏消,餐后血糖峰值回落(
巩固防复期(14天):改膏方(加黄精、芡实),配合“护脾守则”:规律作息、注意饮食,餐后顺时针揉腹5分钟、常按足三里(外膝眼下四横指)。
三月后随访:血糖平稳达标(空腹
调控血糖的关键在于中焦脾胃后天之本。脾虚湿困如枢纽生锈,气血精微运行受阻。治疗智慧在于:健脾气复运化之权,化湿浊通中焦之塞。中轴运转灵活,升降有序,精微归道,血糖自稳。诚如张景岳所言:“善治痰饮者,惟能使之不生,方是补天之手。” 此乃治本之道。
注:中医辨证论治,个体差异显著。本文医案及方药为特定案例,具体诊疗请务必在专业中医师指导下进行。